「你知道嗎?我曾經不太喜歡你。」一個大學老同學有次這樣跟我說。


    「哦,我得罪過你嗎?」我有些疑惑。


    「不是,剛上大學時,每個人都忙著玩,只有你每堂課都到,還拿獎學金,我就覺得你一定是只愛唸書的書獃子。」


    其實不只他這麼說,而事實也確是如此。那時我的確很認真,認真到連通識科目我都從不缺課,我還記得學長還跟我們說,要玩就趁大一,不然將來就會後悔,我可能是那個唯一沒把這句話聽進去的人。


    我也曾經問過自己,幹嘛那麼認真?我根本不是那麼愛唸書(課內書)的人,為何要「虛擲」大把青春時光?其實是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在做祟,因為高中時代實在受過不少苦。


    詳實的過程我不太想回顧,反正過了就過了,再回憶並無益處。我唸的是首屈一指的明星高中,人前風風光光,實際上我過得很不開心,因為我無論如何努力,成績永遠只能在班上的中間位置。我必須坦白地說,高中三年,我從沒考進前二十名。


    這對高中以前的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課業得不到成就感,我的人際關係也好不到哪裡去,簡而言之,我變成一個又不會唸書又不會玩的孩子。每天的上課都端著一張苦瓜臉,這可不是青澀少年在為賦新辭強說愁,而是壓力重重讓我很難展歡顏。


    考上大學後,我變得很有危機意識,實在是因為過怕了那種被當次等學生的感覺。很多人會說:唉呀,第一志願的學生,就算最後一名也比第二志願強。我真的要說,這是個非常錯誤的想法,因為長期的成績不理想,會讓一個人信心盡失,一旦沒了自信,就容易放棄自己。


    我有個國中同學,成績一直跟我在伯仲之間,高中聯考時一個失常,以幾分之差落入第二志願;原本看來似乎有些遺憾,但他在附中卻成為佼佼者,一路過關斬將,還以高分考上台大機械系,一點都不因高中念哪裡而影響表現。


    說實在的,我很羨慕他,也相信他的好表現絕對與充分的自信心有很大的關係。


    我不想重蹈高中時那種一直被拋在後面的失落與挫折感,所以很安分地好好上課,不過大概同學都因為剛上大學,有點像野馬脫韁,我也才能順利向前挺進,沒想到卻給了同學刻板印象。


    如果不是為了成績,我真的很不願意當個啃書蟲,那些挑燈夜讀的日子裡,不會有人知道每一本講義之後都有我咬牙切齒的靈魂。誰不愛玩?誰不愛輕鬆行事?但我就是放不下,危機感如鬼魅般癡纏我許久,等我開竅時,早已過了青春年少。



    這些年來我看了不少資優生結束自己生命的消息,扼腕之外我總彷彿看到他們孤鷙的身影。那個光環得來不易,要維持更是難上加難,需要用多少時間與心力去擦亮那只光環?外人很難想像。


    想得開,天空海闊,想不開,水盡山窮。但現實生活裡,表現越傑出的人,想不開的比例越高。好險我早已從高塔中走下來,如果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在那一個位階上都會有我該完成的使命,不會因成績的高低而減損我的價值;何為幸?何為不幸?不是當下能立判的問題。


    有些人要放自己一馬,有時比放別人一馬還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提斯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