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牙醫師,如果你要問我,我自己的牙齒好嗎?我應該還可以蠻驕傲地回答:還不錯。


    還不錯,我為自己的牙齒打了八十分。除了下排門牙稍微擁擠,沒拔的智齒略略前傾之外,沒有太大的問題(其實有兩三顆牙的咬合面有一點點溝隙的小蛀牙,但我始終不願意承認,因為只要我認真刷牙,那就像是一座死火山,並無大礙)。


    可是你若認為,每一個牙醫師的牙應該都不錯,那可能就大錯特錯。


    大學時代有個教口腔解剖學的老師,本身也是個牙醫師,每回上課前或下課後,總要看他叼根菸,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吞雲吐霧一番。我想每個醫師都應該知道抽菸不好,但他老兄可是無菸不歡,細看他的牙齒,不難發現一層厚厚的菸垢,牙齦也因為長期吸菸而呈現一種不健康的暗紅色。


    如果就一個牙醫師的角度來看他的牙齒,顯然是不及格,弔詭的是他自己就是牙醫師,每天都在醫治別人的牙,卻放任自己至此。


    我自己的同學、以前醫院的同事,牙齒狀況不佳的也比比皆是。小蛀牙的不稀奇,甚至還有人年紀輕輕就戴了活動假牙,實在令我瞠目結舌。我還記得有一次,醫院晨會剛結束,一個主治醫師就一路衝過去大叫另一個主治醫師的名字:「 XXX醫師,趕快幫我做Endo(根管治療),我的牙快痛死了!」


    這段畫面太經典,即使已經過了十年,我仍記憶猶新。


    不只牙醫師,很多醫師一樣說一套、做一套。叫病人別碰菸酒,自己則是菸酒不忌;叫病人早睡早起,自己熬夜又晏起;叫病人多蔬果少吃肉,自己則牛排海鮮大口嚼;叫病人多運動,自己卻五體不勤。我還聽過一個更聳動的說法,醫師常常終結於自己專長的那一科疾病。


    所以一項調查顯示,醫師的平均壽命總要比一般人少上十歲,這還真是不無道理。


    相形之下,我的口腔狀態還滿對得起我的職業。


    我還記得我在國泰醫院當見習生的時候,有一天我跟診的陳醫師來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病患,就是知名導演李行先生,他因為牙周病來求診。治療結束後,他起身向陳醫師道謝,我也跟著微笑示意,他就對我們說:「我看你們牙醫師的牙齒好像都挺好的,整齊又健康。」



    我對這稱讚是接受得心安理得,不過等李導演走後,陳醫師卻向我吐了吐舌頭,說他其實補過的牙齒也不少,都是少不更事時留下的不良印記。當時我就在想:是啊,沒踏進牙醫領域前,我們就跟一般人沒兩樣,會有蛀牙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有一句廣告台詞是這麼說的: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爸爸的。


我想大多數的牙醫師也應該是在讀了牙醫系(可能要三年級以後),才開始懂得保養自己的牙齒吧?看起來還真是不謀而合。


    我這樣說並不是要大家不信任自己的醫師,而是不需要太高估醫師這個角色。褪去白袍之後,醫師平凡地一如你我,也會偶爾疏懶、偶爾放縱;偶爾脫離常軌、偶爾率性而為。你會有的小毛病,醫師一樣可能有,當醫師在對你諄諄教誨,他只是在扮演好那個角色,下了舞台,他或許正受著與你相同的苦。


    下次你若遇見我,我會給你一抹微笑,證明我所言不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提斯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