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的醫療資源,向來匱乏,不僅設備不足,願意投身服務的人更如鳳毛麟角。





在報上看到一則新聞,有個土生土長的的綠島女孩鄭于安,以離島生名額進入牙醫系就讀,也宣誓將來學成要回到自己的故鄉,貢獻所學。





她說這是上天給他的一份禮物,她必須有所回饋。很清麗的一個少女,明澄的雙眸透出聰慧達禮,一眼就讓人對她的未來充滿期待。





很類似她母親的經歷,當年也考取師專公費生,畢業後回綠島教書。她本想循著母親的腳步當個誨人不倦的教師,卻因緣際會考上牙醫系,但服務的心如出一轍,一樣造福鄉梓。





她娓娓訴說身為離島人的無奈與苦楚:綠島沒有一家醫院,只有衛生所,鄉民要就醫還得碰運氣,明明是腸胃毛病或婦科疾病,輪值駐診卻是位骨科醫師時,就只好搭一小時的船到台東市區去求醫了。





這一點我的助理也有切身之痛,他們有次全家去綠島玩,不知是吃了什麼不潔的食物,幾個人又吐又拉,玩興全失。偏不巧衛生所週日休診,值班的醫師也只能簡單給一些腸胃藥應急,最後拖著虛脫的身體回到台東才找到醫院就醫。





她說那是一場驚魂之旅。





連腸胃炎都無法妥善收治,更別提牙痛的問題。島上根本沒有牙醫診所,連簡易的牙科設備都沒有,就算派駐牙醫師過去,也只能淪為無米可炊的巧婦。民眾要看牙,唯一之路還是得跨海到台東。





衛生署是該正視這個問題的,那島嶼上的鄉民,也是一樣納稅盡義務的國民,怎麼在醫療上卻成了次等公民?但是在離島成立醫療院所的「投資報酬率」實在太低,要醫師捨棄都會區的便捷與待遇,前往離島執業,如果沒有極大的誘因或宗教家的情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拔擢在地子弟,培育之後再返鄉服務,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一條路。





與其期待外來醫師蜻蜓點水似地來來去去,不如讓原鄉居民自己紮根茁壯,為世世代代的健康努力守護。





無獨有偶的,另一個泰雅族的女孩彭爾也考上醫學系,她從小就隨著牙醫師父親在各個偏鄉之間巡迴,耳濡目染下也讓她立志將來從醫救人。她說她曾到蘭嶼當志工,親眼看到當地醫療貧瘠的窘境,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醫師往往要從清晨忙到夜深。





這景象沒有嚇退她,反而讓她更想為原民部落多盡一分心力,雖然離她要能夠貢獻所學的日子還有七年,她已經開始規劃自己將來想走的科別,並往那個方向努力前進。





求人不如求己,在這裡得到最佳例證。





在一片醫療環境崩壞,大家大嘆將來找不到醫師救命的聲浪中,這樣的新聞多少帶來一些清新的氣息。





鄭于安謙謙地說,自己是沾了離島名額的光,如果不是這層身分,以她的學測成績是無法考進牙醫系的。或許所言不虛,但以她堅定的態度與誠意,這個位置給的很值得,相信她不會辜負這個名額。





也不會辜負綠島人的期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提斯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