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常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悲慘家庭的故事,父母親要不就又貧又病,要不就智能方面有障礙,但是孩子卻一個一個拼命生,於是下一代也跟著受苦難。


    我納悶的是,他們明明知道自己日子不好過,還要不斷製造新生命,這樣只是一直複製悲劇,所以我向來很同意「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話,而且不僅百事哀,也是百世哀。


    我並不想歧視窮人,畢竟M型社會下,自己都快成為新時代貧戶,絕無歧視別人的條件;但我必須說句實話,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家庭,成員的牙齒狀況確實就比富裕家庭要來的差些,這是我執業這麼多年下來觀察到的結果。


    如果說貧窮不是一種錯誤,孩子也沒有選擇不被出生的權利,那到底有問題的是誰?誰該為這一樁樁的的辛酸史負責?


    毎一回這種不幸的家庭被媒體揭露後,總會吸引許多善心人士的捐款,這或許是媒體的另類貢獻,但我常常在想,這樣對他們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以前有句話是:給魚吃不如給他一支釣竿。但現在的新觀念應該是:給釣竿不如教他如何釣魚。


    這些家庭得到善款後,有些當然是還能好好運用,但也不乏揮霍無度又重新歸零的案例;其實貧窮本來就不能一視同仁的同情與對待,不然怎麼老是有人說「可憐人總有可惡之處」?他們是一群弱勢的人沒錯,但弱勢並不等同於良善,在媒體的營造之下很容易誘導成「無論如何援助都値得」的形象,如果這些家庭的問題來自於本身的不知勤奮、不求上進,那再多的捐款都沒有意義,不但浪費了社會資源,也污辱了捐款人的愛心。



    最近台大的一項研究發現,貧富差距擴大確實會增加兒童死亡率,不過比較令人意外的是,醫療預算上升到一定程度後,再增加支出,並不一定能降低兒童死亡率。在台灣的健保制度成為「傲視」全球的政績時,我們的醫療資源應該已經是高水位了,如果大家還覺得生不起病,該努力的方向可能是如何縮短貧富差距與改善社會福利政策。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醫療很重要,但畢竟不是萬靈丹,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很多數據證實,把人推向疾病與死亡的根源,就是貧窮。貧窮家庭的嬰兒早產與出生體重過低比率較高,嬰兒六個月大時的發展較差,而幼年的健康又攸關一生的健康。


    如果要發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貧窮應該也可以追出一些原因來,所以它應該不是不治之症,應該也有些方法可以檢討改進,若只一味地期待別人伸援手,是很難脫離拮据的行列。但這件事一定要自己願意去努力與改變,如果連跨出那一步都不肯,就等於是棄權出局,那提再多的「拉近貧富差距」都了無意義,總不能叫富有的人都停下來不要去賺錢吧?


    不可否認地,慈善事業與我們的社福機構都需要更專業的人來領導與執行,絕不是光有一顆愛心就夠的,如果只需要像發紅包那樣簡單的工作,那人人都可以;但我們的社福機構應該更積極去引導這些貧困家庭走出泥淖,給他們魚不給釣竿,他們可能會餓死,但給他們魚竿不教他們釣魚的方法,他們可能會像姜太公釣魚一般,一樣會餓死。


    如果有藥可醫,坐以待斃絕對不値得同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提斯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