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494_592687677422274_558313509_o  病人怕看牙,直接跟醫師說害怕的當然大有人在,有的人或許嘴巴不說,但我們從很多小地方也可一窺端倪。

例如一坐上診療椅雙手就緊握拳頭,或緊巴著把手不放,彷彿怕從雲霄飛車上被甩出一般,這當然是害怕的表徵。

有的人對我們的指令全無頭緒,叫他偏左他側右,叫他闔小他張大,好像突然聽不懂中文,這無疑也是一種害怕。

有的人眉頭深鎖,眼睛緊閉,全身有不自然的僵直現象,雖一副要就義的態勢,卻一點也不從容,不用說也知道他恐懼。

有的人看似正常,但只要我們一拿起器械,他就立刻轉頭看我們拿為何物,或是只要一踩任何有聲的機器,他的肩膀瞬間聳起,宛如驚弓之鳥。

有的人沒有任何驚嚇的表情或舉動,但當他一起身漱口時,背後的衣衫濕了一大片,猛看以為他剛完成百米賽跑,身體的反應無法騙人。

有的人嘴裡說著不緊張,手卻忙個不停,一會兒抽面紙,一會兒要鏡子,一會兒翻包包,一會兒看手機,比我們還忙。但看來全是下意識的掩飾動作。

恐懼的樣貌百百款,未必敲鑼打鼓昭告天下才是真害怕,隱藏在幽微暗巷裡的恐懼一樣緊扣心弦。對於恐懼這件事情,我並不那麼深痛惡絕,我自己也會恐懼,對未知的境況,所以如何能要求病人不害怕?而且你我心知肚明,恐懼豈是一句「放輕鬆,不用怕」就能消弭於無形的,如果那麼簡單,哪還需要什麼鎮靜劑?

相反地,我偶爾還挺依賴恐懼感帶來的情緒平衡。

從學生時代起,我就常常在考試之後去看恐怖片,同學總笑我自虐,但我自有一套理論。準備考試時的緊繃心理,在考完之後未必能一舉放鬆,透過一部精采的驚悚片,竟可讓積壓的張力完全釋放,這意外的發現讓我一直沿用至今。或許並不適用於每個人,但有相同經驗者必定在心中按讚認同。

所以適度地恐懼其實不算壞事,反而有其正面的意義。

如果病患完全沒有恐懼感,那是不是也意味著他對這個治療的問題沒有任何危機感與警覺性?是不是表示他不會從這個治療過程中學到任何更重視自身健康的態度?因為完全不害怕,所以下次他還是會犯同樣的毛病?

這當然是一種臆測,但我寧願相信適度的恐懼會教育病人必須更注意自己的口腔衛生,才不會在下次又面對同樣的痛苦,就像被燙傷過就知道該遠離熱滾滾的油鍋一樣。

我記得有個年過三十還由父親陪同來看牙的男子,在一番掙扎之後脫口而出:「好吧,拼了!」弄得大夥兒想笑又不敢笑。他想必是鼓足了勇氣才下定決心接受治療,但無論如何,突破了自己的恐懼門檻還是得鼓勵,總比永遠龜縮不願面對治療好得多。

很多醫師在面對恐懼病患時總會告知以「放輕鬆一點!」,我個人覺得那是最無效的指令,沒有一個病人會因為這句話就真的化解心防。我寧可告訴病人:「嘿!很緊張吧?沒關係,換做是我也一樣。」信不信,患者反而比較容易鬆懈下來。

或許更正面地看待恐懼,才能減少他帶來的負面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提斯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